-

Nature Communications | 深圳理工大学教授联合团队让水系锌-碘液流电池更“长寿”
近日,深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梁国进联合香港大学等团队,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最新成果,首次将“水合簇尺寸筛分”作为跨膜传质的工程化准则,并据此设计出亚纳米孔道的离子-分子筛膜(ZMC-IMS)。该膜可以选择性截获体积更大的水合离子簇、显著降低随迁水与多碘阴离子活性物质的穿梭现象,从根源上缓解水系锌-碘液流电池长期失效难题,为长时储能提供安全、低成本的新路径。 该研究由梁国进和香港大学教授支春义担任通讯作者,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魏志权为第一作者。
科研进展 -
ACS Energy Letters|深圳理工大学合作成果实现锌溴液流电池研究新突破
最近,深圳理工大学院士工作站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梁国进与合作团队在国际期刊ACS Energy Letters上发表最新成果,为锌溴液流电池的寿命和效率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
科研进展 -

Advanced Materials|深圳理工大学白杨团队联合发表钙钛矿叠层光伏研究新成果
10月14日,深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白杨联合云南大学教授张文华、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杨光,在国际顶级材料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最新成果,创新性地引入新型配体盐酸丙二脒(MAMCl),成功攻克了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与稳定性的核心难题,推动全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突破至29.0%(认证值为28.06%),为新一代光伏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关键基础。
科研进展 -

给原子找“最佳位置”,深圳理工学者实现二氧化碳高效变甲烷
9月30日,深圳理工大学学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最新成果,阐述了在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ECR)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他们通过一种载体几何工程创新策略,像“摆棋子”一样精确控制催化剂中铜单原子的间距,构建出一个高效的“原子级工厂”,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清洁能源甲烷(天然气主要成分)。
科研进展 -

Advanced Science | 深圳理工大学周涛团队合作揭示认知障碍治疗的可能新靶点
9月17日,深圳理工大学生命健康学院副教授周涛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崔一卉及深圳市人民医院李宽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最新成果,首次揭示了YTHDF2作为海马依赖性学习和记忆负调控因子的新作用,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记忆开关”调控机制——当开关关闭时,RNA分子稳定性增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增强。
科研进展 -

Nature | 深圳理工大学教授合作发明动态“神经蠕虫”功能纤维电极
9月17日,由深圳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特聘正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刘志远、韩飞团队联合深圳先进院徐天添团队以及东华大学严威团队,历经5年多协同攻关的研究成果在《自然》发表。
科研进展 -

Genome Biology | 深圳理工大学曹罡教授团队发布空间组学与病理辅助识别诊断新工具U-FISH
近日,深圳理工大学曹罡教授团队联合多个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Genome Biology发表最新成果,推出了一款面向空间组学和分子病理的新型人工智能工具——U-FISH。该工具是全球首个集成大语言模型交互的FISH和空间组分析工具,在自动化、普适化信号识别及临床辅助诊断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科研进展 -

深圳理工大学叶克强教授创新药!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福音
近日,由深圳理工大学生命健康学院院长、讲席教授叶克强团队主导研发的、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症”)的1类创新药物BrAD-R13片,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顺利完成I期临床试验。该成果不仅标志着我国在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研发领域取得关键突破,更为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希望。
科研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