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特聘教授、研究员,

合成生物学院

前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德国海德堡)干细胞和癌症蛋白质组学部门访问学者

邮箱:nan.li@siat.ac.cn

所在单位:深圳先进院合成所

个人简介

李楠,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工程研究中心PI。他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学系获得学士学位,于荷兰莱顿大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学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和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从事博士后研究。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是化学蛋白质组学在合成生物学与分子药理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发表在Nat Protoc, Curr Opin Chem Biol, Nat Methods, Leukemia,ACIE等国际知名期刊。

研究领域:新型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时空互作网络鉴定。


学习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2009年9月-2013年12月,莱顿大学(荷兰),博士

2007年9月-2009年8月,莱顿大学(荷兰),硕士

2003年9月-2007年7月,厦门大学,本科

工作经历:

2016年11月至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课题组长(PI),研究员(正高级)

2016年1月-2016年11月,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德国海德堡)干细胞和癌症蛋白质组学部门,访问学者

2014年3月-2016年11月,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德国海德堡)基因组生物学部门,博士后研究员

学术成果

(所获荣誉)

主要从事新型生化分析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前期,因为在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先后获得多种奖励,包括莱顿大学基金会奖学金,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玛丽居里共同资助-EIPODfellowship,以及深圳市“孔雀人才”等。主要成果包括:1.率先建立小分子探针与定量蛋白质组学相结合的高分辨率蛋白酶体活性检测技术(NatProtoc 2013);2.率先利用新生蛋白质组学技术解析沙门氏菌感染诱导宿主免疫细胞发生非经典焦亡的机制(Nat Microbiol2020);3.率先建立生化检测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干湿迭代高效循环的药物筛选技术(Brief Bioinform 2021);4.率先利用时序性肿瘤蛋白质表达谱技术解析抗瘤合成沙门氏菌的抗瘤免疫学效应(Front Immunol 2021)等。累计发表SCI论文近30篇,参与编写英文教材1部,H-index为16。任中国研究性医院学会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专委会,青年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委会,委员。

(科研成果)

重大科技项目承担情况

(1)国家级-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31971354),项目负责人

(2)国家级-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32271501),项目负责人

(3)国家级-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800694),项目负责人

(4)横向项目合成生物智造联合实验室,项目负责人

(5)深圳市基因组操作及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副主任

(6)深圳市基础研究学科布局(JCY20170818164014753),项目负责人

(7)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肿瘤的合成微生物线路治疗课题3-抗瘤菌干预肿瘤分子机制研究(2018YFA0902703),项目核心成员

(8)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基于高通量分析平台的细胞工厂动态变化图谱绘制(2023YFA0913904),课题负责人

(9)广东省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020B1515120034),项目核心成员

(10)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孔雀计划(KQTU20170331160605510),项目核心成员

(11)深圳市新冠悬赏项目(JSGG20200807171600003),项目核心成员

(12)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FZD-SW-216),项目核心成员

成果转化情况

(1)《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表达纯化方法》

(2)《功能化磁珠及采用其的生物正交化学的大分子一步捕获方法》

(3)《基于活性蛋白表达谱记住筛选功能酶的方法》

(4)《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5)《稳定标记细菌新生蛋白的方法》


代表性文章

(1)Deng H, Lei Q, Yang N, Dai S, Peng H, Yang K, Xiao Z, Wang D, Yu Z*, Li N*, Li W*. (2022). ExpandedApplication of a Photoaffinity Probe to Stud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with FunctionalActivity. Analytical Chemistry.(封面文章)

(2)Tang Z#, Gao JX#, Wu J, Zeng GF, Liao Y, Song ZK, Liang X, Hu JY, Hu Y*, Liu MY*, Li N*.(2021).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ttenuate pulmonary fibrosis via regulatory Tcell throughinteraction with macrophage.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3)Hu F#, Wang L#, Hu Y, Wang D, Wang W, Jiang J, Li N*, Yin P*. (2021). A novel frameworkintegratingAI model and enzymological experiments promotes identification of SARS-CoV-2 3CLprotease inhibitors andactivity-based probe.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4)Yang SX#, Zhao WJ#, Zhu MC#, Hu HJ, Wang WJ, Zang ZS, Jin ML, Bi JC, Huang JD, Liu CL, Li XF, YinP, Li N*. (2021). Tumor Temporal Proteome Profiling Reveals the Immunological TripleOffensive Induced by SyntheticAnti-Cancer Salmonella.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5)Li X#, Zhou J#, Zhao W#, Wen Q#, Wang W, Peng H, Gao Y, Bouchonville KJ, Offer SM, Chan K,Wang Z*, Li N*, Gan H*. (2021). Defining Proximity Proteomics of Histone Modifications byAntibody-mediated ProteinA-APEX2 Labeling. Genomics, Proteomics and Bioinformatics.